成佳镇 - 历史沿革

成佳镇政府驻地,1974年以前在周宗庙旧址(现成佳镇花椒村8组);1974年至2001年4月在兰家祠堂(现天府社区大同街);2001年4月起在天府社区万寿宫6号(原荣县成佳区公所驻地)。
全镇地势东南低、西北高。平均海拔350米,地处浅丘,土壤属灰棕紫泥,红棕紫泥田土。气候温和湿润,日照充足,年平均气温17.8℃,年降雨1000毫米左右,无霜期为325天。幅员面积80.24平方公里,东与艾叶、建设两镇接壤,南与白庙镇接壤,西与荣县的双石镇、贡井区的章佳乡相邻,北以中漠河为界,与威远县的镇西、向义两镇隔水相望。辖36个村、1个社区、341个村民小组,4个居民小组。到2004年底,有总人口5.5万人,总耕地面积5.65万亩。305省道104KM—117KM段贯穿镇境,境内另有成佳至白庙、成佳至章佳两条公路15.5公里,开通了成佳至朱家嘴、成佳至高兴、成佳至吴家寺、成佳到高梯、成佳至五四、成佳至花椒、成佳至铁桥、成佳至白云、成佳至徐家等10条村级客运线,全长60公里。镇内设有石龙路、港湾、中心市场、成双路、大同街、寒坡岭、成威路、下油房等客运车站8个。
成佳镇 - 经济状况

乡镇企业有建工、建材、机械、铸造、化工、玻璃钢、塑编、皮革制作与加工,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1700多家,从业人员6000多人。2004年乡镇企业总产值4.6亿元。
成佳镇2003年、2004年连续两年均被评为自贡市经济“十强”乡镇之一。
成佳镇 - 历史文化
成佳镇 - 发展特色

成佳镇 - 工作重点
2008年是县委确定的“重大项目建设年”,成佳镇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,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,抢抓成都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,按照县委、县政府的工作要求,围绕“茶业兴镇、茶业富民”目标,以茶叶市场建设为重点,以项目引进为突破口,开拓创新,扎实苦干,把成佳建设成为茶叶牵头县的生产、加工、贸易核心区,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加快发展、科学发展、又好又快发展。
一、落实重大项目
1、同心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。该项目总投资1.14亿元,涉及同心、龙凤两个村,村民500余户。项目的实施将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,加快土地规模集中流转和引导农民到新型社区集中居住,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民持续增收。目前已到位资金360万元,完成了农户入住调查核实和安置区征地的前期准备工作。
2、石象湖二期工程项目。该项目是成都市重点建设项目,总投资约30亿元,涉及成佳镇同心、麟凤、友助、歧山

二、推进重点工作
1、成佳镇深入开展以“茶马古道之旅”为主题的茶乡体验游活动,主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、环境改善和服务质量提高,不断推进茶文化观光旅游业发展。以长滩湖开发、石象湖二期工程为契机,包装推出一批富有茶乡特色的旅游项目,力争将茶乡旅游列入全县甚至全市的旅游框架来进行开发。
2、成佳镇大力弘扬茶叶文化,加快茶博馆和茶马庄园建设进程。茶文化博物馆首期投资1200万元,目前已完成投资400万元,开展了征地、绿色围墙、地勘等工作。该项目对完善茶产业链、弥补成佳茶文化旅游的不足具有积极作用;加快茶马庄园建设,争取早日投产经营。
3、成佳镇力争兴成大道标准化示范街建设立项,以此为契机推进场镇建设管理,改变场镇建设相对滞后的面貌。
三、招商重点项目
1、成佳茶叶交易市场。茶叶市场是县“十一、五”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,是产地生产企业与国内中转市场全面对接和信息共享的平台,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,对利用好周边资源,解决“三个集中”过程中的就业问题,确立成佳茶产业重镇、区域中心镇地位关系重大。茶叶市场项目洽谈初审和协议草拟完毕,并已作好签约准备。
2、协助成都浩露茶业公司(茶博物馆业主)争取边茶生产项目。
3、考察成都心族集团(隶属于上海农工商集团)茶叶提取物引进设备项目。
成佳镇 - 茶乡模式
成佳镇地处成都、雅安、乐山三市交界处,素有“茶乡”的美誉,出产的无公害茶叶销路非常好。蒲江是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,而蒲江的茶产业又以成佳镇为中心。上世纪90年代末,四川绿昌茗茶业有限公司入驻成佳,龙头企业带动了茶叶的产业化发展。近两年,又有两家投资上千万的茶叶企业先后落户,茶产业迅速占到全镇经济收入的90%以上,全乡农民几乎人人种茶。
当茶业成为成佳镇一大主业的同时,茶农们传统的茶叶种植、采摘、管理等技术却相对滞后,不能给企业提供更

培训茶农与培养学生相融,2003年2月,成佳初中与四川绿昌茗茶业有限公司合作,同时整合了原成佳镇成人教育学校,挂牌成立了“蒲江县绿昌茗社区教育学校”,这所新型的社区教育学校就设在成佳初中。成佳初中开放教育资源,提供培训场所,编写乡土教材,组建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;企业提供实习基地,公司技术骨干兼职学校教师,同时提供一定教学经费,以及负责聘请专家教授等。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培训,学员合格后由各茶叶企业录用,5年来为企业共培训了1000多名合格人员。扮演一个职业技能培养基地的角色,并没有让绿昌茗社区教育学校满足。“现在培养的学生,就是茶乡的未来。”吕际洲说,“绿昌茗社区教育学校与成佳九年制学校不是简单相加,是融合,影响着茶农,也影响着学生。”
成佳九年制学校的在校学生也要接受茶叶基础知识教育。为此,学校自编校本课程《茶叶基础知识》 ,将初三毕业后的“两后教育”内容分解到初一、初二、初三分段来学习,同时在其他课堂渗透茶文化知识教育,在语文课教学中加入了茶文化知识读物,在艺术课教学中教学生唱茶歌、跳茶舞,在化学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茶园施肥管

更关注社区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,如今在成佳镇,越来越多的茶农,有了和杨仁军一样的理念:种茶有现代农业知识,种出的茶叶就能卖个好价钱。“学校+家庭+企业+社区+市场”,绿昌茗社区教育学校创出社区教育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新型模式。“社区教育不能只针对专业技能进行培训,还要关注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,全面渗透到社区居民的生活中。”蒲江县教育局局长王亚平告诉记者,积极引导中小学校教育资源开放,实施农、科、教结合,充分发挥各种教育的功能,构建终身教育体系,成了蒲江县发展社区教育的措施和目标。设置在学校里的社区教育工作站有相对固定的教室,在学生家长接送孩子上学、放学时,免费为家长及社区居民播放农、科、教碟片,提供上网、阅览图书报刊和学习交流场所,为他们参与学习提供便利条件。[1]